從3D打印機上取出已成型的3D打印件后,需要進行剝離支撐結構,有的還需要進行后固化、修補、打磨、拋光和表面處理等,這些工序統(tǒng)稱為后處理,這類誤差可分為以下幾種:
(1)工件成型完成后,去除支撐時,可能表面質量產生影響,所以支撐設計時要合理,不多不少,一般支撐間距為6nnn,支撐的設計與成型方向的選取有關,在選取成型方向時,要綜合考慮添加支撐要少,并便于去除等。
(2)由于溫度、濕度等環(huán)境狀況的變化,3D打印件可能會繼續(xù)變形并導致誤差,并且由于成型工藝或工件本身結構工藝性等方面的原因,成型后的工件內總或多或少地存在殘余應力,這種殘余應力會由于時效的作用而全部或部分地消失,這也會導致誤差,設法減小成型過程中的殘余應力有利于提高零件的成型精度。
(3)3D打印件的表面狀況和機械強度等方面還不能完全滿足最終產品的要求,例如制件表面不光滑,其曲面上存在因分層制造引起的小臺階、小缺陷,制件的薄壁和某些小特征結構可能強度不足、尺寸不夠精確。表面硬度或色彩不夠滿意,采用修補、打磨、拋光是為了提高表面質量,表面涂覆是為了改變制品表面顏色提高其強度和其它性能,但在此過程中若處理不當都會影響原型的尺寸及形狀精度,產生后處理誤差。
2313 0
登陸后參與評論
2025-03-31 10:17:20
2025-03-12 10:26:43
2025-03-12 10:11:56
2025-03-11 10:00:32
2025-03-11 09:57:10
2025-03-11 09:53:04
2025-03-11 09:50:56
2025-03-11 09:45:00
2025-03-10 11:00:08
2025-03-10 10:58:03
2025-03-10 10:57:16
2025-03-10 10:5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