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瑞士洛桑理工學院(EPFL)的研究人員3D打印出了納米級的傳感器,據(jù)稱這種傳感器能夠提高原子力顯微鏡的性能。
科學家們說,這種通過納米3D打印技術(shù)制成的傳感器可能成為下一代原子力顯微鏡的基礎(chǔ)。這些納米傳感器可以提高顯微鏡的靈敏度和檢測速度,而且能夠檢測到比以前的檢測對象小100倍的部件。EPFL還在世界上首次將該傳感器用于實際應(yīng)用當中。這些成果都被發(fā)表在近期出版的《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中。
為了便于讀者們理解,這里稍微介紹一下原子力顯微鏡,它的基本原理是將一個對微弱力極敏感的微懸臂一端固定,另一端有一微小的針尖,針尖與樣品表面輕輕接觸,由于針尖尖端原子與樣品表面原子間存在極微弱的排斥力,因此會造成微懸臂的細微運動,這種變化會被傳感器檢測到,從而可以確定樣品的形貌。(見下面的視頻)
據(jù)稱,改進原子力顯微鏡的方法之一是小型化懸臂,因為這將減少慣性,提高靈敏度,并加快檢測速度。EPFL生物和納米儀器實驗室的研究人員通過在懸臂上配備5個納米厚的傳感器達到了這一點。這個僅有5納米厚的傳感器就是用納米3D打印技術(shù)打印的?!坝梦覀兊姆椒?,懸臂可以縮小100倍?!痹搶嶒炇抑魅蜧eorg Fantner說。
納米傳感器的工作原理
據(jù)悉,原子力顯微鏡上納米尖的升降運動可以通過放置在懸臂梁固定端的傳感器的變形去測量。但由于研究人員需要處理的是一種極為細微的運動——甚至小于一個原子——他們不得不再變個戲法。
通過與歌德大學(Goethe Universit?t)Michael Huth教授的實驗室進行合作,他們開發(fā)出了一種由被絕緣碳基體包圍著的高導(dǎo)電鉑納米粒子組成的傳感器。在正常情況下,碳會隔離電子。但在納米尺度上,發(fā)揮作用的是量子效應(yīng):一些電子會跳過絕緣材料,從一個納米顆粒旅行到下一個納米顆粒上?!斑@有點像人們在路上遇到了一堵墻,只有勇敢的少數(shù)人才設(shè)法怕了過去?!盕antner說。
于是,當傳感器的形狀改變時,納米粒子彼此的距離變遠,電子在它們之間跳躍的次數(shù)就變少了。因此電流的變化就揭示了傳感器的形變程度以及樣品的組成。
如何3D打印納米級傳感器
不過,對于研究者們來說,真正重要的是他們找到了一種方法來制造這些納米尺寸的傳感器,同時又能夠仔細地控制它們的結(jié)構(gòu),從而進一步控制了它們的屬性?!拔覀儠谡婵罩邢蚧w撒布一種含有鉑和碳原子的前驅(qū)氣體,然后再施加電子束。這個時候,鉑原子會聚集并形成納米粒子,而碳原子會在它們旁邊自然形成基體?!痹撜撐牡闹饕髡進aja Dukic解釋說,“通過重復(fù)這個過程,我們可以建造出任何形狀和厚度的傳感器?,F(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造出了這樣的傳感器,它們就在我們現(xiàn)有的設(shè)備上工作。而且,我們的技術(shù)可以有更為廣泛的應(yīng)用,從生物傳感器、汽車ABS傳感器、到假肢或者人造皮膚上的觸覺傳感器等?!?/span>
667 0
登陸后參與評論
2025-03-31 10:17:20
2025-03-12 10:26:43
2025-03-11 10:00:32
2025-03-11 09:57:10
2025-03-11 09:53:04
2025-03-11 09:50:56
2025-03-11 09:46:43
2025-03-11 09:39:20
2025-03-11 09:35:25
2025-03-10 11:00:08
2025-03-10 10:58:03
2025-03-10 10:57:16